昆明市“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解读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科学编制实施“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对于推进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以及省、市对民政工作的部署要求,根据《“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云南省民政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昆明市“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一、 规划编制基本思路
规划编制过程中,聚焦民政主责主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要求,突出党建引领、人民至上、改革创新,明确有效抓手,努力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大背景,努力反映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主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上位要求和基层需求相衔接。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对民政工作的职能定位,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对标对表中央对民政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省、市的部署要求,与上级规划相衔接。同时立足昆明民政工作现实和基层工作实际,加强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坚持前瞻引领和务实管用相结合。强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立足全面走前列、勇当排头兵的定位,对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民政工作进行谋划,设定民政业务发展方向和目标体系,切实增强改革创新的系统性,增强规划的引领性指导性。
二、 规划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规划共分为八大部分。
(一)砥砺奋进,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使命
第一部分主要总结“十三五”时期我市民政事业发展主要成就,从六个方面概括了工作亮点、经验成效等。并对“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形势进行了研判,分析了面临的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阐述了贯彻国家、省、市相关部署的重要性。
(二)凝聚共识,开启新时代昆明民政事业新征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为引领,以“面向新时代,承担新使命,体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展现新面貌”为主线,统筹发展与安全,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充分发挥民政工作在社会建设中的兜底性、基础性作用,推动昆明民政工作“争做示范、勇当排头兵”。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坚持统筹协同推进等作为“十四五”期间全市民政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对标昆明在全省总定位总目标中当好排头兵、火车头的定位,明确“十四五”时期实现昆明民政在全省民政事业中“争做示范、勇当排头兵”的总体目标,从打造精准民生保障排头兵、打造高品质养老服务排头兵、打造基层社会创新治理排头兵、打造社会力量高质量参与排头兵、打造优质社会服务排头兵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列出了18项“十四五”时期昆明民政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三)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
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立足排头兵定位,对标国内先进城市,坚持顶层设计和切实管用相结合、战略定力和精准发力相结合、统筹兼顾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长远谋划和及时见效相结合,突出前瞻性和引领性,对“十四五”工作进行部署,明确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任务。共分五大部分:
一是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健全儿童福利保障体系、加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提升残疾人福利水平五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和工作任务。
二是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打造昆明幸福养老品牌。从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大力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推动养老机构提质增效、深入推进医养康养结合、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六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和工作任务。
三是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质增效。明确了从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深化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两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和工作任务。
四是健全社会力量参与体系,构建民政事业发展新格局。从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健全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体系、推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和工作任务。
五是完善基本社会服务体系,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从提升婚姻登记管理服务水平、完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优化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和工作任务。
(四)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要求加强党对民政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民政法治化标准化建设、加强民政信息化建设、强化民政要素保障、统筹民政领域发展和安全、强化规划实施监测评估,以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五)专栏
规划稿内含9个专栏,分别“十四五”时期昆明市民政事业主要发展指标、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程、儿童福利体系完善工程、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工程、规范社会组织行动工程、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体系工程、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工程、殡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