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心闪闪”暖民心 老旧小区换新颜
基层治理典型经验(二)
昆明市五华区丰宁街道虹山中路社区
虹山中路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汇聚多元共治力量,办好民生小实事,从整治环境脏乱差到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难题,从网格治理精细化到打造集养老、文化、服务、康乐为一体化的幸福家园,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虹心”闪闪、“小美丽”聚合“大幸福”的治理模式,让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脏乱“老破小”变身温馨“小庭院”,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聚焦党建引领
用“小平台”撬动“大资源”
一是以社区“大党委”为核心,推动力量融合。用好社区“大党委”平台,通过联建共建引入云南开放大学等19家省、市单位党组织,创新建立开放型社区“大党委”,有效解决驻区单位少、规模小、资源少的难题,进一步增强了社区统筹资源、领导社会治理的能力水平。二是以共驻共建单位为支点,推动治理融合。建立“一单位一年一提议”工作机制,“大党委”成员单位每年至少提议一个区域服务项目,实施治安联防、疫情联控、公益联办、文化联动、难题联解、和谐联创及组织网络化、活动常态化、服务一体化的“六联三化全覆盖”工作模式,使成员单位成为社区党建网络的多元支点,实现共抓基层党建、共促区域发展的有机联动。三是以活动联办为支撑,推动服务融合。社区“大党委”根据党员多样化组织生活和群众多元化服务需求,联合开展“政治生日”“和谐邻里”“爱心使者”“红色联盟”“银发志愿服务”“五小公民评选”等主题活动,实现活动联办、服务联动,把不同行业、单位、小区、楼栋党员群众组织凝聚起来,联结成整体,促进社区和谐善治。四是以“三张清单”为抓手,推动民意融合。以“五提五问”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建立“需求清单、认领清单、项目清单”,以清单管理找准工作切入点,形成“两代表一委员”民生建议和提案,将政府“派单”模式转为群众“下单”模式,让老旧小区“微改造”民生工程成为暖民心工程。
聚焦多元共治
用“小机制”推动“大治理”
一是“区域互联”让治理主体“动起来”。坚持民事民议民决原则,针对社区老旧、卫生脏乱,依托“大党委”和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建立各居民区党支部“议事厅”“议事亭”,将党组织、群团组织、驻区单位、楼栋长、居民五方利益主体纳入一体管理,以“五方共治”推动社区党建和社区治理融合发展。二是“红色网格”让防控体系“密起来”。将社区合理划分为3个网格,对应建立3个片区党支部,发挥社区“大党委”一杆旗、党支部一张网、党员一盏灯示范带动作用,建立“一格三员”“三定一包”“一事一议一解”工作机制,主动实施“走听见解”工作法,在疫情防控期间组织党员、网格员、楼栋长和物业骨干主动参与防控,圆满完成疫情排查、隔离群众服务管理等工作任务。三是“四社联动”让群众生活“美起来”。针对居民群众居家养老、青少年教育、文化健康等服务需求,探索实施“四社联动”,开展“泉源助老”和“红嘴鸥青少年试点”项目,引入美美社工开展心理辅导服务,覆盖家庭800多户,直接受益群众达2500余人,推动社区服务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四是“红色管家”让生活品质“好起来”。引入“红色管家”积极改善人居环境,科学规划建设小区景观花园、健身步道。同时,为残疾低保居民减免物业费,全覆盖安装智能道闸和智能门禁,并建设拥有近600个车位的立体智慧停车库,全面提升老旧小区生活品质。
聚焦服务质效
用“小实事”带动“大幸福”
一是爱心服务提升归属感。开办“老年大学”,助力老有所学;协调爱心企业开办老年“爱心食坊”,为40余名孤寡空巢老人提供“定制服务”;引入“情怀咖啡机”“寸心义柜”、设置“爱心理发” “爱心修鞋”等便民服务点,让居民足不出小区就能体验各类暖心服务;开展“红色同心结·关爱+”活动,党组织、党员、邻里志愿者结对帮扶老弱病残寡13人,为孤寡老人、残疾人、重病卧床等弱势群体提供必要家政服务和帮扶。二是悦心服务提升获得感。整合资源,开设贴近居民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的科普、花卉栽培、法律、学前教育、创业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和丰富的特色文化活动,为社区居民生活营造良好氛围。三是安心服务提升安全感。开展以楼栋为主体、家庭为单位的经常性义务巡逻和民间调解工作,妥善化解矛盾纠纷数百起;建立全覆盖高清监控视屏50多个,实现人防技防的紧密结合,提升了社区立体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