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社区治理典型案例系列三: “三联三化”激活高校师生参与社区发展治理新活力 ——呈贡区乌龙街道联大社区
一、 基本情况
联大社区辖昆明医科大学、云南艺术学院、云南中医药大学3所高校,紧邻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10余所高校,科教资源密集,青年人才荟萃。近年来,社区与高校党组织结对共建广泛推广,但由于缺乏共建动力和共建机制,导致共建过程中存在形式化、流程化的现象,共建的可持续性差。为此,联大社区凸显“地缘相近、优势互补、目标契合、期望同向”的优势,与高校12个党支部、团组织签订共建协议,以“共建、共融、共治、共赢”为目标,构建组织联建、队伍联合、阵地联用和公益化运作、专业化运营、项目化运行的“三联三化”模式,推动大学生到社区开展专业化、多样化、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服务,不断扩宽高校参与社区发展治理路径。
二、 主要做法
(一)组织联建,公益化运作明权责。一是层层结对,理念融合。与高校12个党支部、团支部签订共建协议,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共建的出发点,将参与结对共建作为高校培育和考核党员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二是事事沟通,形成共识。研究制定共建章程,明确各方职责,明确将社区作为高校党组织的实习实践基地,将社会公益服务作为社、校党组织的共同任务。三是活动融合,各方轮值。由高校党支部根据学科特色设定志愿服务项目,开展知识讲座、科技普及、法律宣讲、健康教育等为民服务活动,并及时跟踪和评估,以服务群众的反馈作为检验共建成效的标准。四是校社联动,阵地联用。依托社区党群服务驿站暨校地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公益化运行、情景化教学和实战式演练、社区发展治理调研等社会服务活动。
(二)队伍联合,专业化运营强驱动。一是健全“人才活动日”制度,引入具有专业服务特长的高校师生成立社区名医工作室、保健室、心理咨询室、手机电脑修理室等多功能活动室。二是建立服务人才接单制度,制作身份二维码,通过扫码即可进行咨询或寻求帮助。三是成立社区宣讲团,运用“党建+信息化”平台,线上线下讲好党的故事,传播社区声音,及时回应群众需求。四是双方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交流意见和想法,共同为社区发展治理出谋划策。五是每年由居民群众评选“先锋模范集体”和“服务之星”,由社区党总支表彰并通过县区、街道、社区三级融媒体予以大力宣传。
(二)服务联做,项目化运行保长效。一是征集项目。将社区志愿服务、文化营造服务、便民生活服务等19个重点服务领域作为征集项目。正式申报前,组织一次居民与高校师生见面会,会上由学生团队将计划申报的项目及团队优势特长做简要汇报,居民根据需求与团队沟通组队,共同申报项目。二是确定项目。由项目组评审委员会对有意申报的高校团体进行资格核实,并进行培训辅导,指导完成项目设计与申报。组建项目评估团队,对经过初筛的团队项目进行最终的路演评审,并对项目进行优化培训,根据是否具有社会需求广泛性、现实需要迫切性、目标定位公益性、项目理念创新性、项目策划科学性、实施主体专业性6个方面的要求,确定最终入围项目并签订项目合作协议。三是监测项目。项目实施后,社区负责对项目的日常监测,检查项目承接团队是否按照计划实施完成既定目标,主要就活动开展、活动完成后的工作台账及财务报账等方面进行跟踪。由两位高校教师作为项目“指导老师”,指导团队完成项目的申报、实施及监管。四是评估项目。在项目实施的终期节点,社区采用集中汇报答辩式评估的方式对项目进行督导评估,衡量各项目是否完成项目目标,达成预期效果,并对亮点项目进行“评先评优”,颁发证书、积累志愿服务时长。
三、 工作成效
(一)出谋划策,专家作用有发挥。强大的专家、教师后援团不仅给社区带来了人力的支援、智力的支撑,他们更成为社区发展的“主力军”,社区治理的“智囊团”,站在各自行业领域,为社区治理建言献策,为工作队伍赋能加码。截至目前,社区储备各类服务人才20余人,其中不乏像云南中医药大学熊磊教授、2021年云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张文平老师、浙大管理学博士钱倩、严慧等多位专家学者。
(二)群团协同,学生实践有平台。充分发挥了“社区大舞台”的优势,使社区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的第二课堂,为他们提供了实习锻炼、成长成才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提前积累社会经验。例如在健康养生专场活动中,中医药大学的同学们结合专业知识领域和自身特长,开展推拿、按摩、脉诊、耳穴埋籽等特色中医药疗法、中医药知识科普等服务,不仅将自身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也为联大社区的居民打造了一个“家门口的健康讲堂”,逐步形成具有联大特色的共建公益品牌。
(三)贴心服务,居民群众有幸福。“高校+社区”服务惠及了辖区居民群众。在4个月的项目周期内,14个入围团队围绕居民生活所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突出短板问题,开展包括中西药健康养生、亲子教育、扎染传统文化传承、环保节约行动、收纳整理、小小艺术家绘画课程等公益服务活动72场,受益人群2000余人,有效回应和解决社区居民的需求及问题。
(四)多元共治,社区治理有力量。社区治理“人人有责”,社区建设“人人参与”,社区成果“人人共享”是基层治理的澎湃活力。目前,社区治理呈现出主体多元化、需求多样化、路径个性化的特质,校地共建推动了高校师生参与社区治理,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让自己学有所践,更实现了高校与社区的“双向奔赴”,为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贡献了多元力量。
四、 经验与启示
(一)打破围墙发挥资源优势。社区结合自身优势,把目光放在引导辖区高校师生等多元力量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瞄准一批具有专业特长的老师和学生,调动其自治热情,增强参与意识,不断为高校育人工作创造新动力,为社区治理注入新活力,实现校地双方双向奔赴、双向赋能、共同发展。
(二)开放大门聚焦人才储备。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社区聚焦优秀人才储备,把一群有才干、有想法、讲奉献、善交流的专业师生纳入社区“人才智库”体系中,可以极大发挥高校师生优势,在健康养生、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环保教育、亲子教育等方面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同时助力校地实践育人品牌建设工作融合提升。
(三)针对需求打造实事项目。在合作共享的过程中,师生在为社区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同时,也加强了与居民的横向交流,针对性地就居民普遍性的需求和问题,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实践服务活动,打造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项目,从而进一步拓展社区服务功能。